曼特寧的由來與風味 曼特寧是台灣人最熟悉的咖啡,帶著杉木草本的香氣,溫順厚實。 大家再仔細想一想,單品咖啡經常以產地來為咖啡豆做初步的命名與區分,例如巴西、薇薇特南果、耶加雪菲、肯亞等都以地名來做命名。但是亞洲知名的曼特寧咖啡豆,主要產自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亞齊(Aceh)與中北部的林東(Lingtong),並沒有一個叫做「曼特寧」的地方,那為什麼要稱為曼特寧呢? 傳聞是在二次大戰期間,一位日本軍人在印尼的咖啡店喝到一杯令人難以忘懷的好喝咖啡,於是詢問店主這是什麼咖啡。 因為語言隔閡,店主以為是在問他是哪裡人,於是回答「曼特寧」( mandheling )族。 戰爭結束後,該名軍人對當時的咖啡念念不忘,於是想辦法從印尼進口了「曼特寧」咖啡豆,並且受到日本市場的熱烈歡迎。 這個誤以印尼的其中一個民族「曼特寧」來命名的咖啡豆從此一砲而紅。
風味來源的主因:濕剝法
印尼由於多雨潮濕的氣候,以及早期當地咖啡農技術與設備限制,與世界其他咖啡產區常用的日曬、水洗、蜜處理技術不同,採用的是濕剝法(Wet Hulling),也有人稱作半水洗法。該處理法的過程與當地風土的影響,讓曼特寧咖啡豆的主調性多帶有香料、草本、藥材、木質等風味,以下為處理過程:
去除浮豆
將咖啡果實放入水槽中,成熟飽滿的果實會下沉,藉此將浮在上層的未成熟等劣質豆去除。
去除果皮與果肉
透過機器將果實的外果皮與果肉去除(還保留果膠黏膜與內果皮)。
發酵
將去除果肉的果實放入發酵槽中,短暫發酵以去除果膠黏膜。
第一次乾燥
將完成發酵、帶著內果皮的果實進行日曬乾燥,將水分降低至20到40%。
去除內果皮
以機器或人工將內果皮去除,此時因含水率仍高,咖啡豆體濕軟,剝除過程受到擠壓,豆體容易產生小裂痕,此豆況有人稱為馬蹄豆或羊蹄豆。
第二次乾燥
將去除內果皮的咖啡豆繼續乾燥,至水分降低到12到13%左右後,即可進行包裝出口等相關作業。
此商品暫時沒有評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