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評價 :
分享 :
本商品適用活動
    • 折價券
    • 0619-0626-夏單節-$2999折$300
    • 折價券
    • 0619-0626-夏單節-超取免運

✨現貨✨《大是文化》我們的建國簡史:歷史不該是當權者的創作,最真的,就是聽當地人自己說。

商品編號:P2072004333151 原始貨號:9786267192702
【我們的建國簡史:歷史不該是當權者的創作,最真的,就是聽當地人自己說。泰晤士報專欄作家廣集28國學者,訴說自己國家如何從無到有。】
$ 363
$ 490
預計出貨天數3
選項
  • 我們的建國簡史 我們的建國簡史
數量
  • 付款方式:
    超商取貨付款 / 線上刷卡 / 刷卡分期
  • 運送方式:
    常溫7-ELEVEN店到店取貨付款 / 常溫7-ELEVEN店到店取貨不付款 / 宅配

商品特色

內容簡介

  ★《BBC歷史》、《今日歷史》、英國皇家《地理》雜誌推薦

  ◎英國為何要脫歐?因為只有退出歐盟,成為一個國家,不列顛才能再次偉大。
  ◎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而建國的以色列,為什麼卻自稱「民族大熔爐」?
  ◎除了說共同語言,從來沒有團結過的西班牙,怎麼成為世上第一個全球帝國?
  ◎澳大利亞為什麼說:「我們不是英國,而是更棒的英國」?去英國化不好嗎?

  數十年來,許多國家都爆發歷史教科書內容不實的爭議,
  有些當權者甚至用違反官方準則等理由,監禁這些寫歷史的人。

  本書由《星期日泰晤士報》作家、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名譽博士彼得.富塔多企劃,
  他認為,歷史絕不該淪為當權者的創作,而是存在我們生長的土地上。
  他邀請28個在當地土生土長的歷史學者,按照自己對國家的理解說故事。

  被選中的國家類型有大有小,加起來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。
  範圍從成熟的民主國家、宗教專制國家到一黨制國家,
  很多國家歷史相當悠久,也有那些在二十世紀才出現的。

  本書的內容,並非你在課本或維基百科上看到的國家簡介,
  而是從一個國民的論述出發,語帶驕傲、無奈、後悔、真實的──告訴你
  我們的國家如何從無到有、從被壓迫到獨立,形塑出今天的模樣。

  .跟奧運進場一樣,本書介紹的第一個出場國,當然得是希臘。
  當外國觀光客著迷於古文明帕德嫩神廟時,當地人卻充滿今非昔比的劣等感。
  難怪希臘人說:現代文明從我們開始,但我們卻活得像新興國家。

  .擁有六邊形國土的法國,竟有高達10個語言區,法國人總自傲的說:
  「十八世紀,整個歐洲都是我們的創作。法國更是各種共和體制的示範。」

  .義大利呢?這裡是教宗永久居住地,也是法西斯獨裁政權誕生地。
  但連獨裁者墨索里尼自己都說:「管理義大利人不難,但也沒什麼用。」

  .捷克共和國,明明身處中歐,卻老被西方國家邊緣化,
  在脫離奧匈帝國、又和斯洛伐克合併之後,終於獨立建國。
  但捷克人經常懷疑:「我們建國了──但當初加入某國會不會好些?」

  .印度,跟中國一樣有五千年歷史,但跟「有全世界最連貫正史」的中國相比,
  卻是一個有神話、有寓言,卻有超過3/4時間沒有可信歷史的國家,

  還有,在俄羅斯,如果你不曾受國家迫害,你一定是社會邊緣人。
  加拿大沒特質?有句名言:「只要知道如何在獨木舟上做愛,就是加拿大人」。
  對亡國百年,一直處在危機中的波蘭人來說:戰鬥,是我們報效國家的唯一方式。

  歷史不該是當權者的創作,最真的,就是聽當地人自己說。
  《泰晤士報》作家廣集世界28國學者,訴說自己國家如何從無到有。

本書特色

  《BBC歷史》、《今日歷史》、英國皇家《地理》雜誌推薦
  歷史不該是當權者的創作,最真的,就是聽當地人自己說。

名人推薦

  《解鎖地球》Podcast主持人/游尚傑
  Special教師獎得主、《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》套書作者/吳宜蓉
 

作者介紹

主編簡介

彼得.富塔多(Peter Furtado)


 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(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)名譽博士、《星期日泰晤士報》暢銷作家,著有近二十本歷史相關書籍,曾經在1998年至2008年,擔任世界知名歷史雜誌《今日歷史》(History Today)編輯。

譯者簡介

謝慈


  臺大外文系畢業,臺大翻譯所在學,熱愛文學與翻譯。

  譯有《人類最精華100年》、《暈船診療室》、《身體記憶,比大腦學習更可靠》、《關於失智,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》(以上為大是文化出版)、《讀癮者的告解》(任性出版)等書。

  歡迎來信指教:r03147001@ntu.edu.tw    。
 

目錄

推薦序一 人類訴說過去時,真正想詮釋的往往是當下/游尚傑
推薦序二 為什麼要學歷史?放下偏見的濾鏡/吳宜蓉
簡介 28位歷史學者,寫自己國家的故事

第一部 歐洲:教會與國家長期互爭誰是老大
第一章 現代文明從我們開始,我們卻是新興國家(希臘共和國)
第二章 除了說共同語言,我們從來沒有團結過(西班牙王國)
第三章 歐洲是我的創作,由我來示範(法蘭西共和國)
第四章 在英國媽媽的施暴中長大(愛爾蘭共和國)
第五章 請稱呼我們不列顛──大英帝國消失了(英國)
第六章 管理義大利人不難,但也沒什麼用(義大利共和國)
第七章 我們有最好也最壞的民族主義(德意志聯邦共和國)
第八章 外人敬畏的維京,我們是追求lagom的農夫(瑞典王國)
第九章 先屬瑞典後屬俄國,期待北約中有我(芬蘭共和國)
第十章 以水立國以商富國,三件事全球楷模(荷蘭王國)
第十一章 我們建國了──但當初加入某國會不會好些?(捷克共和國)
第十二章 亡國百年,戰鬥是我們建國的唯一方式(波蘭共和國)
第十三章 鄂圖曼、奧地利、德國,蘇聯之後,自己作主又如何(匈牙利共和國)

第二部 亞洲:只要換政權,歷史就重新寫
第十四章 全世界最連貫的正史(中華人民共和國)
第十五章 讓我們的優越普世化(日本國)
第十六章 有神話、有寓言,卻沒有可信的歷史(印度共和國)
第十七章 此地只有猶太人,卻是民族大熔爐(以色列)
第十八章 獨裁、混亂、獨裁,一直循環(伊朗伊斯蘭共和國)
第十九章 我們是地平線的王者,鄂圖曼土耳其(土耳其共和國)
第二十章 蘇維埃真好,如果不曾受國家迫害,你一定是社會邊緣人(俄羅斯聯邦)

第三部 非洲與大洋洲:從荒蕪之地到文化匯集中心
第二十一章 我們是尼羅河的贈禮,伊斯蘭教的守護者(埃及阿拉伯共和國)
第二十二章 誰控制了雨林,誰就能當王(迦納共和國)
第二十三章 我們不是英國,而是更棒的英國(澳大利亞聯邦)

第四部 美洲:新世界在這裡展開
第二十四章 因獨立宣言而凝聚,以自由創造繁榮(美利堅合眾國)
第二十五章 只要知道如何在獨木舟上做愛,就是加拿大人(加拿大)
第二十六章 奴隸、文盲、特權、雨林,由外而內被動進步(巴西聯邦共和國)
第二十七章 阿茲特克人的許諾之地,給予每個人應得的(墨西哥合眾國)
第二十八章 最鴨霸的民族主義,盼不到轉型正義(阿根廷共和國)
 

前言

 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,是世上規模最大的歷史課,有一百多個國家元首,以及超過二十億的觀眾觀看。體育場內巨大的LED螢幕,正在介紹中國文化歷史的各個方面,包括它聲稱的第一個偉大發明:紙。

  其他三項偉大的發明:指南針、火藥和印刷術,也在隨後的煙火中盛大登場,伴隨著大型舞臺上演出的中國歷史形象──兵馬俑、萬里長城和鄭和下西洋。

這場演出的色彩、規模和奢華讓全世界感到敬畏。中國就是希望人們如此看待它的過去和現在:作為一個雄偉的文明,它憑藉一己之力而壯盛,並為其他國家帶來了無盡的恩澤。

  四年以前,雅典也做了類似的事情,不過規模就沒有那麼雄偉了。希臘所展現的是古希臘文明對世界的深遠影響,不只包含了古典的雕像,也包含了奧運會本身。此外,希臘的「民族」歷史也是展演的重點──從銅器時代的邁諾斯(Minoan)與邁錫尼(Mycenaeans)文明,到亞歷山大大帝(Alexander the Great)的統治、拜占庭城的創建,而後自土耳其人的統治下獨立,並得以不受現代諷刺流行文化所影響。

  一個國家鮮少有機會能如此盛大而高調的,向全世界表現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傳承;而這種機會帶來的影響力相當驚人。因此,眾多國家極力爭取舉辦奧運的機會,似乎也就不令人意外了。

  然而,各國政府也會設法操控國內人民的自我認同,特別是透過公共紀念活動和儀式,以及對教育和媒體的控制。

  國家歷史是民族認同很關鍵的一部分,卻也時常充滿爭議性。在最近數十年間,許多國家都爆發了關於教科書內容的「歷史戰爭」,其中也包含了多元文化的澳洲、加拿大、俄國與日本。在英國,接連幾屆的政府則試圖透過對歷史的特定解讀方式,來宣傳虛幻(而且可能消失中)的「英國氣質」(Britishness)概念。

  從十九世紀開始,這樣的民族歷史就成為整個歷史學的骨幹,許多國家都設立了相關的機構。雖然時至今日,歷史的領域已經更加開放,含納了許多早期歷史學家難以想像的主題,但所有的國家仍然將自身的歷史列為教育和研究的中心,有時甚至會排除所有其他的議題。

  除此之外,大多數的國家都深知,歷史對民族認同塑造、產生社會動力的重要性,於是將歷史列為學校的必修科目。然而,歷史並不是學術和政府的創作。歷史無處不在。歷史存在於我們呼吸的空氣中、我們居住的城市裡,也在我們漫遊的土地上。

  人們不只在家庭中學習自己的歷史,也從家人和媒體的故事、童話傳說和電視節目、雕像和戰爭紀念碑、重要的建築物、博物館和藝廊中學習歷史。這些歷史鮮少遭受質疑,有時我們甚至不會意識到。

  這和西方大學所研究的歷史截然不同。自由派主義者認為,我們應當直覺的對習得的智慧抱持懷疑,質疑資訊來源的權威,以更全面的角度來建構知識,並且用更新穎的方式加以詮釋。因此,在許多國家中,學術界的歷史和一般人民認知的歷史有著極大的差距──特別是在學術傳統嚴謹的國家。

  學術的世界歷史經過了許多次書寫,特別是在過去五十年間。隨著全球經濟和意識形態衝突浮現,我們對於統一的世界歷史的追求似乎不再不切實際。有時候,書寫歷史的是博學且精力充沛的個人,目的是傳達特定觀點。

  有時候,書寫歷史的是學者或教育者組成的團隊,目的則是盡可能去除主觀性,確保世界的每個地方都受到相同重視。無論如何,任何對世界歷史的完整紀錄,都可以說是整合了他人更細節的研究,並將其賦予了情境;反映出成書時代的重要想法或觀點。

  本書也不可避免的反映了現代觀點。與其說這本書是世界歷史,不如說是許多歷史的選集。我們相信,要以單一的觀點或是目的來書寫歷史,不可行也不可取。我們的另一個目標,則是探索世界各地人們對歷史的常見觀點,並邀請專業歷史學者和知名作家,跳脫他們往昔的框架,並且從他們故鄉文化的觀點來書寫歷史。

  有一句老話說:歷史已經是「另一個國家」。借用英國小說家赫特利(L. P. Hartley)的話:「過去的人,做事方式不一樣」。但我們時常會忘記,拜訪其他國家所體驗到的「異國感」,絕大多數都源自於該國家的過去,更精確來說,則是他們對過去的獨特認知。

  本書想說的事情很簡單:「若我們無法理解他人如何看待、感受自己的過去,就無法真正了解他們。」

  假如想要更加了解讓世界充滿活力,卻也危機四伏的民族和文化差異,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旅遊指南,甚至也不是我們的同胞所寫的歷史書籍;我們必須去傾聽其他人用他們的話,述說他們的歷史。他們所傳達的熱情,他們強調或省略的部分,都透露著許多訊息。

  本書邀請來自28個國家的28位歷史學者,每位都在自己的國家土生土長,當下也居住並活躍於彼地。他們按照自己對國家歷史的理解,來書寫國家的歷史。

  他們所寫的並非百科全書式的歷史──這樣的歷史只要按按滑鼠,就能很輕易搜尋到──而是個人層面,身為一位國民的論述。在文章中重要的不只是熟悉的事實,也包含了他們選擇的語氣和主題。雖然規模截然不同,但他們就像奧運開幕典禮的主辦者一樣,想要毫無保留的對世界傳達各自民族的歷史。

  這樣的書寫方式可以處理的問題有許多,包含了一個國家如何對過去建立綜合性的論述,或是所謂的「深度歷史」(deep history)。在這樣的論述中,一個國家會誇耀其認定的偉大成就:獨立革命、對自由的追求、璀璨的文化等;但過去也總會存在一些令人懊悔的事件,而它們選擇面對的方式往往吐露著許多訊息。

  某些國家或許會採取積極的自我辯護,或是選擇保持沉默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本書的第一版草稿中,許多位撰稿人都避開了國家歷史中很重要的部分。相對的,有些國家則採取了縝密的做法,期望化解過去的痛苦。

  其中,例如德國從1960年代開始,進行詳細徹底的自我分析;南非和近年來許多深受創傷的國家,也建立起真相與和解委員會。有些國家則可能蒙受祝福(或詛咒),擁有現代完全無法比擬的光輝古文明。其他國家則會覺得飽受誤解,因而在現代世界遭遇艱難的處境,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以色列和伊朗。

  事實上,這些章節正好顯示了,即便要為單一國家寫作連貫性的歷史,都相當困難。期盼每位讀者都能從熟悉的國家故事中,得到新的洞見:國家看待和呈現自己的方式,以及當代歷史學家的觀點,究竟與旅遊手冊上的美好形象,有多麼巨大的差異。

  本書所選擇的國家,五大洲皆有涵蓋,占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。這些國家的政體從成熟的民主政治,到宗教獨裁政權以及一黨專政都有;其中有些似乎隨時處於戰爭邊緣,有些則無所不用其極的避免戰爭;有些國家擁有悠久的學術和言論自由傳統,有些則可能因為違反官方準則而監禁或處死歷史學家。

  世界上許多最動盪的區域,都有著充滿戰爭和衝突的歷史,有些甚至延續了數百年。衝突的雙方無法理解彼此的歷史淵源,因此任何追求和平的努力都只是徒勞。假如你在本書中看見了敵對的立場,但願你能靜下來思考對方說了什麼,又是如何表達。但這並不代表你必須接受。

  除了對於國家的選擇,撰稿人同樣是個難題。沒有任何一位撰稿人希望被視為民族或國家的官方代言人,而只希望以個人的身分被傾聽。他們都是現職的歷史學者,有些成就非凡,屆臨退休,有些則還相當年輕。

  大部分的人都居住在他們所書寫的國家;少數旅居外地者也頻繁返國,或保持著緊密的連結。許多撰稿人都特別鑽研自身民族和國家的歷史。即便如此,有些成果還是可能相當令人驚奇。每位撰稿人的作品都有趣而發人深省。

推薦序一

人類訴說過去時,真正想詮釋的往往是當下
《解鎖地球》Podcast主持人/游尚傑


  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國家?怎麼樣才能建立一個國家?身為臺灣人,這可能是我們在心中都想過的疑問。

  住在海德堡的兩年間,每當朋友來訪,我都要負起城市導覽的責任。海德堡是位在德國西南部的美麗小城,內卡河(Neckar)穿過兩座山丘,切割出一整片無死角的如畫美景。

  連接河兩岸的老橋、可以眺望整個城市的海德堡古堡,是我每次必會介紹的景點,其中當然也少不了那座「建立於1386年,德國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學」。

  就在一次我講完這段介紹臺詞之後,對方略帶疑惑的說:「但1386年海德堡大學建立的時候,德國根本還不存在於世界上,它怎麼會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呢?」

  我一時愕然難答。海德堡大學建立時的十四世紀,翻遍全世界的歷史記載,顯然找不到一個國家叫做德國。當時這片區域,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眾多選侯國之一,而神聖羅馬帝國廣闊的幅員一度涵蓋今日的德國、法國、義大利、捷克、奧地利、波蘭的部分疆域,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正式瓦解。

  即使是後來的日耳曼邦聯與德意志帝國,它們的領土也隨著與歐陸鄰居們的戰爭而隨時在變化,與現代德國的版圖差異極大。然而,由海德堡的視角出發,不管是神聖羅馬帝國或是德意志帝國,都可以視為現代德國的前身;過去由神聖羅馬帝國建立起的海德堡大學,自然可以延續給現代德國來繼承。

  對於德國人來說,國家的領土、甚至名稱都可以快速變化,不過關乎自身民族的歷史敘事,卻是一脈傳承而下。這就是他們如何看待自己「從何而來」的論述。

  回到臺灣的脈絡,以這座島嶼出發,先後經歷了無數政權統治:西班牙、荷蘭、明鄭、清帝國、日本、中華民國。大家不妨閉上眼睛,假裝自己正在跟外國人講述這段臺灣故事。

  在我們敘述的內容中,哪些政權被當作「自己人」,而哪些被描述成「外來政權」呢?這樣一念之差,正體現了我們是以什麼樣的視角,去描述臺灣歷史──同一個故事交由不同意識形態的人來訴說,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版本。而這也是臺灣當代歷史上永遠矛盾的根源。

  雖然臺灣國際地位特殊,但國族認同的問題,卻從來不是我們獨有。每個現代國家建立的同時,形塑屬於自己的歷史論述是必經的過程。國家想要掌握歷史的詮釋方式,不僅僅關乎過去發生的事,更重要的是定義國家未來將要往哪個方向前進──當人類訴說過去時,真正想詮釋的往往是當下。

  本書收錄了28個國家的建國故事。由這些國家遠、中、近代歷史,探討它們在現代如何回看過去,並形塑國家的未來,其中不乏像英、法這樣老牌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,也有以色列、墨西哥等複雜的政治脈絡,是臺灣知古鑑今的最好素材。

推薦序二

為什麼要學歷史?放下偏見的濾鏡
Special教師獎得主、《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》套書作者/吳宜蓉


  「風車、木鞋、鬱金香」。

  「沙漠、法老、金字塔」。

  以上兩組關鍵字,分別會讓人聯想到什麼國家呢?我想應該大家可以輕易回答出:荷蘭與埃及。

  我們對於世界各國的認識,有時候其實非常表面浮泛。就像,難道我們會希望國際友人對臺灣的認識,只有:「雞排、珍奶、逛夜市」嗎?

  荷蘭政府在2020年向全世界宣布,對外的正式國名一律改用「Netherlands」(中譯:尼德蘭),其字面意義為「低地之國」,這是因為其領土有超過一半的土地,低於海拔一公尺。

  由於整個國家處在平坦而低溼的窪地,所以荷蘭人的生活,總是離不開與「水」的奮戰:他們利用風車抽水排淤、建造堤防堵住河流、興建堤壩擋住海水。

  歐洲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:「上帝創造世界,荷蘭人創造荷蘭。」比起那些表面的物質形象,荷蘭人想必更希望大家從與水爭地的歷史中,看見他們的韌性。

  想到埃及,腦海難免浮現考古探險隊的身影。尼羅河的贈禮古老又神祕;然而,與其說現代埃及是法老的子民,不如說他們是真主阿拉的信徒。現代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,也是伊斯蘭勢力在地中海區域的重要守門人。

  2011年,「阿拉伯之春」的民主浪潮延燒到埃及,統治埃及長達30年的總統穆胡斯尼.穆巴拉克(Hosni Mubarak)被迫下臺。不過民主卻始終未真正到來。此後埃及的獨裁政權、軍人政變依然此起彼落。明明是古文明的發展中心,現代的埃及卻有近25%人口是文盲。

  英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許(John Tosh)曾說:「歷史學家是對於過去感興趣的一群人,他們透過追蹤一系列的變化;當種種變化累積起來,就可以試著解釋現在。」

  所以我們常問:為什麼要學歷史啊?那些事情不都已經過去了嗎?正是因為藉由過去,我們才得以了解自己從何而來、我們為什麼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?探索過去的經驗生成,有助於我們找尋自身現在的定位。

  我們看待他人亦是如此。如果僅有粗淺的認識,便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。若是渴望有寬闊通達的國際觀,絕不能只是走馬看花的糊塗懵懂,也需避免帶著他者偏見的濾鏡書寫。

  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,編者邀請了來自28個國家的28位歷史學者,每個篇章都是出自於最在地的視野觀察、最當地的聲音抒發。讀完本書,就好像一口氣跟28位國際友人,暢談了他們國家的故事。

  你得以看見他們的熱情在哪裡,也可以瞥見他們有難言之隱的所在。你不見得會認同,但你應該聽聽他們想試著說些什麼,然後,再換位思考!

  如果是你來書寫,你會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訴說,讓國際社會傾聽臺灣的故事?讓世界更理解臺灣的過去、現在及未來的想望呢?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6267192702
  • 叢書系列:TELL
  • 規格:平裝 / 400頁 / 17 x 23 x 2.04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